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银行需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

发布时间:2021-08-16 09:06:2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杨景香 阅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银行业受到不良率升高等不利因素挤压。同时,银行及金融市场主体已实现高度数字化、移动互联化,引起业务模式骤变。场景外延,客户下沉,黑产攻击线上转移,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链条错综复杂,风险传导和蔓延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大部分银行都面临经营成本压力叠加风险管理难度提升的双重局面。压力之下,银行业需要重新考虑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式。

具体到银行业面临的欺诈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重要来源,其随着银行业务的全面线上化,客户在线时间大幅提升,金融服务场景更加丰富,银行在账户安全、交易管控、数字信贷等环节面临的欺诈风险越来越复杂多样。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需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针对账户欺诈、交易欺诈、商户欺诈、信贷申请欺诈等欺诈维度实施统一布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联邦学习等技术,通过统一的名单、规则、策略、模型、图谱等技术,支撑交易及信贷等各业务场景的反欺诈需求,提升欺诈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前瞻性、敏捷性和有效性。

欺诈风险统一管控

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线上贷款、信用卡等服务渠道的普及,既为金融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促使业务模式前移,客户身份信息更加容易泄露。一些不法分子及不良商户还利用虚假交易、盗卡盗刷、套现等行为,并配以新型隐匿的洗钱操作,加剧金融机构的交易侧、商户侧、平台侧等欺诈风险。

同时,近年来出现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其交易更具有跨平台、跨国境、高度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成为洗钱、走私等犯罪活动的新载体,并衍生出区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的新特征。

此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信贷,一方面使得更多个人和小微经营主体的“小额高频”融资需求获得了专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数字信贷下沉过程中,银行则面临客户身份验证、欺诈识别等多方面挑战。随着监管评估体系更加完善,线上及网贷行业加速风险出清,共债人群的多头授信渠道逐渐被打断,也使银行面临的获客端欺诈及逾期风险概率加大。

综上,在当下业务场景与欺诈风险双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下,银行传统的交易反欺诈、申请反欺诈、商户反欺诈等“项目制”风控建设方式,已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在全行视角下的统一管理、复用留存,难以解决高并发、多维度、瞬时化、脉冲化的多重欺诈风险管控需求。

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核心的监管规则体系,其核心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数据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数字化时代,银行风控体系面临处理多源、海量、异构数据的挑战,既包括业务系统中沉淀的大量结构化数据,也包括语音、文字、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特别是日志、用户行为等新型数据呈指数化加速积累。

“反欺诈门户中心”通过数字资产沉淀、数字工具赋能、数据治理等技术应用,为银行建设统一的风险数据视图,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开发各类主题的欺诈风险管控模型,进而构建覆盖各业务场景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全行级反欺诈核心平台,对交易侧、账户侧、商户侧、信贷申请等环节的欺诈行为进行实时预警、识别与拦截,以及离线全量交易的批处理。

科技赋能打造敏捷与韧性

“反欺诈门户中心”不仅为银行客户搭建经过实践验证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帮助银行解决跨业务协同、风控数据治理、金融服务能力等综合问题。

一是打造全渠道一体化的反欺诈风控能力供给。“反欺诈门户中心”以数字化渠道为载体,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整合行内外和跨行业数据及多维度跨场景行为特征,为各类金融服务场景构建统一的智能反欺诈安全防御体系,实现跨渠道、跨业务风控能力供给。二是构建数据驱动、高度聚合的欺诈风险管控闭环。随着数据实时融入到业务场景,“反欺诈门户中心”基于智能路由进行场景分层及决策的漏斗排序,通过赋予银行包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文本分析、图分析、可视化分析以及批量、实时数据交互通道为一体的算法框架能力,形成数据驱动、高度聚合的欺诈风险管控闭环。三是有效控制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本。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银行资产配置的水平取决于基于信息对称的风险认知能力。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可以提高银行洞察客户的能力,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开源节流与降本增效。四是改善银行的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的服务能力。“反欺诈门户中心”带来统一、实时的数据采集、加工、分析与展现,使银行能够有效利用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丰富完善客户画像,既能对风险实现联防联控、主动防御,又能全面洞察、精准施策,建立客户可信认证体系,降低对客户交易身份认证和风险挑战,让好的客户尽量对风控无感,从而全面优化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

危机中总是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机遇。后疫情时代,银行的发展方向将是数字化转型、场景化融入、平台化协作、生态化拓展、敏捷化组织等,并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注入科技动能。

“十四五”规划,更明确了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方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强调保障金融安全等工作重点。银行要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存在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相对高的领域加快产品开发、加强客户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防风险仍是重中之重,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无疑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杨景香,同盾科技副总裁、金融科技首席专家;阅微,同盾科技行业安全专家及策略建模总监)


银行需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6

□杨景香 阅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银行业受到不良率升高等不利因素挤压。同时,银行及金融市场主体已实现高度数字化、移动互联化,引起业务模式骤变。场景外延,客户下沉,黑产攻击线上转移,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链条错综复杂,风险传导和蔓延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大部分银行都面临经营成本压力叠加风险管理难度提升的双重局面。压力之下,银行业需要重新考虑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式。

具体到银行业面临的欺诈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重要来源,其随着银行业务的全面线上化,客户在线时间大幅提升,金融服务场景更加丰富,银行在账户安全、交易管控、数字信贷等环节面临的欺诈风险越来越复杂多样。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需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针对账户欺诈、交易欺诈、商户欺诈、信贷申请欺诈等欺诈维度实施统一布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联邦学习等技术,通过统一的名单、规则、策略、模型、图谱等技术,支撑交易及信贷等各业务场景的反欺诈需求,提升欺诈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前瞻性、敏捷性和有效性。

欺诈风险统一管控

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线上贷款、信用卡等服务渠道的普及,既为金融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促使业务模式前移,客户身份信息更加容易泄露。一些不法分子及不良商户还利用虚假交易、盗卡盗刷、套现等行为,并配以新型隐匿的洗钱操作,加剧金融机构的交易侧、商户侧、平台侧等欺诈风险。

同时,近年来出现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其交易更具有跨平台、跨国境、高度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成为洗钱、走私等犯罪活动的新载体,并衍生出区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的新特征。

此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信贷,一方面使得更多个人和小微经营主体的“小额高频”融资需求获得了专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数字信贷下沉过程中,银行则面临客户身份验证、欺诈识别等多方面挑战。随着监管评估体系更加完善,线上及网贷行业加速风险出清,共债人群的多头授信渠道逐渐被打断,也使银行面临的获客端欺诈及逾期风险概率加大。

综上,在当下业务场景与欺诈风险双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下,银行传统的交易反欺诈、申请反欺诈、商户反欺诈等“项目制”风控建设方式,已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在全行视角下的统一管理、复用留存,难以解决高并发、多维度、瞬时化、脉冲化的多重欺诈风险管控需求。

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核心的监管规则体系,其核心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数据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数字化时代,银行风控体系面临处理多源、海量、异构数据的挑战,既包括业务系统中沉淀的大量结构化数据,也包括语音、文字、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特别是日志、用户行为等新型数据呈指数化加速积累。

“反欺诈门户中心”通过数字资产沉淀、数字工具赋能、数据治理等技术应用,为银行建设统一的风险数据视图,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开发各类主题的欺诈风险管控模型,进而构建覆盖各业务场景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全行级反欺诈核心平台,对交易侧、账户侧、商户侧、信贷申请等环节的欺诈行为进行实时预警、识别与拦截,以及离线全量交易的批处理。

科技赋能打造敏捷与韧性

“反欺诈门户中心”不仅为银行客户搭建经过实践验证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帮助银行解决跨业务协同、风控数据治理、金融服务能力等综合问题。

一是打造全渠道一体化的反欺诈风控能力供给。“反欺诈门户中心”以数字化渠道为载体,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整合行内外和跨行业数据及多维度跨场景行为特征,为各类金融服务场景构建统一的智能反欺诈安全防御体系,实现跨渠道、跨业务风控能力供给。二是构建数据驱动、高度聚合的欺诈风险管控闭环。随着数据实时融入到业务场景,“反欺诈门户中心”基于智能路由进行场景分层及决策的漏斗排序,通过赋予银行包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文本分析、图分析、可视化分析以及批量、实时数据交互通道为一体的算法框架能力,形成数据驱动、高度聚合的欺诈风险管控闭环。三是有效控制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本。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银行资产配置的水平取决于基于信息对称的风险认知能力。建立“反欺诈门户中心”,可以提高银行洞察客户的能力,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开源节流与降本增效。四是改善银行的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的服务能力。“反欺诈门户中心”带来统一、实时的数据采集、加工、分析与展现,使银行能够有效利用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丰富完善客户画像,既能对风险实现联防联控、主动防御,又能全面洞察、精准施策,建立客户可信认证体系,降低对客户交易身份认证和风险挑战,让好的客户尽量对风控无感,从而全面优化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

危机中总是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机遇。后疫情时代,银行的发展方向将是数字化转型、场景化融入、平台化协作、生态化拓展、敏捷化组织等,并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注入科技动能。

“十四五”规划,更明确了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方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强调保障金融安全等工作重点。银行要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存在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相对高的领域加快产品开发、加强客户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防风险仍是重中之重,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无疑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杨景香,同盾科技副总裁、金融科技首席专家;阅微,同盾科技行业安全专家及策略建模总监)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