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数据安全迎挑战 隐私计算受追捧

发布时间:2021-07-28 09:16:2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于晗

“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便利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引发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在《2021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致辞中如是说。

7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毕马威中国共同研究发布《报告》,报告调研了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执行官、创始人或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共收集214份有效问卷样本。

《报告》总结了金融科技行业当前的几大特点和趋势。譬如,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日趋紧密,以“ABC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隐私计算关注度快速提升,妥善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痛点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等。

李月敏/制图

数据安全挑战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显著地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趋势。

《报告》显示,近年来,金融领域数字化型明显加快,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其应用占比分别为83%、76%、50%和33%。其中,有67%的受访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首选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日趋紧密。83%的受访企业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非常紧密”和“较为紧密”,且已经有成熟的合作案例。对于行业的发展,金融科技企业平均信心指数达到了82分。

“尽管多数金融科技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看到行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问题成为困扰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挑战,也是行业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痛点。”《报告》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数据安全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金融科技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数据安全,推动行业建立规范有序、透明公平的采数用数环境。

《报告》认为,妥善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痛点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调查中,有59%、48%的企业认为,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问题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亟须解决的主要痛点,其中,31%的受访企业将数据安全作为首要的发展挑战。

隐私计算受关注

在强化数据合规和重视隐私保护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平衡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金融科技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据悉,隐私计算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参与方联合计算的技术和系统,参与方在不泄露各自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协作对他们的数据进行联合机器学习和联合分析。隐私计算的参与方既可以是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也可以是不同的机构。

在隐私计算框架下,参与方的数据不出本地,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多源数据跨域合作,可以破解数据保护与融合应用难题。

在调研中,有47%的受访企业看好隐私计算未来能够在金融科技行业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银行业,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微众银行等已启动隐私计算技术研究、试点应用,以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建设。

早前,微众银行联合毕马威发布的《隐私计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隐私计算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方法,将为数据安全共享带来根本性转变。据称,国内隐私计算市场规模增长潜力较大,在未来3年,技术服务营收规模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元人民币,甚至将撬动千亿级数据平台运营收入空间。

“以往,金融领域的数据共享合作受限于法律合规性,无法挖掘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隐私计算技术,不仅可以做到数据的‘可用不拥’效果,满足法律法规对数据协作的合规要求,还可以为数据协作的各方提供更加安全的数据保障。”腾讯数据平台部总监陈鹏认为,未来隐私计算可以在数据共享的合规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守牢合规底线

实践表明,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便利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当然,金融科技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当前,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创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促进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需场景、标准、人才、政策协同发力。此外,金融科技企业总体看好养老金融领域的机遇,但仍需扎实探索养老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场景。

《报告》认为,应坚持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惠民利企导向。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伦理,精准评估、有效防范金融科技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合规成本。对于金融科技的综合影响,金融科技企业要进行客观分析、准确预判、科学治理,严防“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牢记金融活动应依法全面纳入监管、持牌经营,同时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确保金融科技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牢牢守住风险的底线。


数据安全迎挑战 隐私计算受追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28

□本报记者 于晗

“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便利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引发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在《2021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致辞中如是说。

7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毕马威中国共同研究发布《报告》,报告调研了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执行官、创始人或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共收集214份有效问卷样本。

《报告》总结了金融科技行业当前的几大特点和趋势。譬如,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日趋紧密,以“ABC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隐私计算关注度快速提升,妥善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痛点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等。

李月敏/制图

数据安全挑战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显著地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趋势。

《报告》显示,近年来,金融领域数字化型明显加快,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其应用占比分别为83%、76%、50%和33%。其中,有67%的受访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首选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日趋紧密。83%的受访企业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非常紧密”和“较为紧密”,且已经有成熟的合作案例。对于行业的发展,金融科技企业平均信心指数达到了82分。

“尽管多数金融科技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看到行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问题成为困扰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挑战,也是行业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痛点。”《报告》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数据安全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金融科技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数据安全,推动行业建立规范有序、透明公平的采数用数环境。

《报告》认为,妥善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痛点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调查中,有59%、48%的企业认为,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问题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亟须解决的主要痛点,其中,31%的受访企业将数据安全作为首要的发展挑战。

隐私计算受关注

在强化数据合规和重视隐私保护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平衡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金融科技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据悉,隐私计算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参与方联合计算的技术和系统,参与方在不泄露各自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协作对他们的数据进行联合机器学习和联合分析。隐私计算的参与方既可以是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也可以是不同的机构。

在隐私计算框架下,参与方的数据不出本地,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多源数据跨域合作,可以破解数据保护与融合应用难题。

在调研中,有47%的受访企业看好隐私计算未来能够在金融科技行业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银行业,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微众银行等已启动隐私计算技术研究、试点应用,以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建设。

早前,微众银行联合毕马威发布的《隐私计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隐私计算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方法,将为数据安全共享带来根本性转变。据称,国内隐私计算市场规模增长潜力较大,在未来3年,技术服务营收规模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元人民币,甚至将撬动千亿级数据平台运营收入空间。

“以往,金融领域的数据共享合作受限于法律合规性,无法挖掘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隐私计算技术,不仅可以做到数据的‘可用不拥’效果,满足法律法规对数据协作的合规要求,还可以为数据协作的各方提供更加安全的数据保障。”腾讯数据平台部总监陈鹏认为,未来隐私计算可以在数据共享的合规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守牢合规底线

实践表明,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便利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当然,金融科技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当前,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创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促进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需场景、标准、人才、政策协同发力。此外,金融科技企业总体看好养老金融领域的机遇,但仍需扎实探索养老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场景。

《报告》认为,应坚持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惠民利企导向。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伦理,精准评估、有效防范金融科技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合规成本。对于金融科技的综合影响,金融科技企业要进行客观分析、准确预判、科学治理,严防“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牢记金融活动应依法全面纳入监管、持牌经营,同时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确保金融科技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牢牢守住风险的底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