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晗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技术创新活力,为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
“要实现碳中和,未来四十年中国需要上百万亿元的绿色投资。”近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公开表示,未来的绿色金融业务,必须支持绿色小微、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建筑,要在计量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碳排放碳足迹的基础上开展。对这些主体、项目和产品进行绿色识别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来为绿色金融赋能。
补齐绿色金融科技短板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对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气候环境风险识别、流程管理与整合等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规范性、时效性、整合度、精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金融机构也对金融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如何实现如此大规模的金融资金的投放,需要绿色机构与金融科技发挥合力,以解决绿色金融投资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技术瓶颈和壁垒。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建飞指出,当前,我国对银行绿色信贷信息的披露要求,多为定性指标和笼统描述,缺少细化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规定,造成不同金融机构披露信息侧重点不同,数据结构存在差异,为绿色监管措施有效落地增加难度。
我国绿色金融评估能力与标准参差不齐。一方面,我国当前存在多口径的“绿色目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严重影响绿色金融从业人员对项目的认定执行和市场定价。同时,银行也缺乏环境风险敞口的数据积累以及灵敏度较高的风险分析工具。
银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绿色化,但目前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别仍然以绿色信贷为主,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虽然部分银行开始进行绿色存款等绿色零售业务的尝试,但是进展缓慢,绿色金融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30·60目标实现过程中,规避信贷资产的转型风险、实现绿色转型是金融机构的迫切需求。”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嘉龙认为,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可以有效增强银行的绿色识别及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业务管理降本增效,并通过绿色金融数据和ESG信息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转型模式。
绿色金融科技已得到广泛关注
从全球来看,借助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可追溯到201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当年年初发起了“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与规划”项目,首次对数字金融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探讨。
2016年,在中国倡导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二十国集团)峰会议题,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重要的全球共识。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列为三大研究议题之一 ,旨在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环境气候风险。所有这些努力都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挑战的融资需求,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今年初,清华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有60余家机构应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服务于绿色金融场景。这些机构包括金融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地区。
近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发布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中国市场上的41家以服务绿色金融为主业的金融科技公司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债券等业务领域。
从应用场景看,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覆盖ESG投融资、全国碳市场交易、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农业、小微企业等多个领域。从区域分布看,北京、上海两地绿色金融科技企业聚集效果显著。其中,北京企业数量16家,位列全国第一;上海企业注册资本金居全国第一,超13.4亿元人民币。
金融科技如何托举绿色市场
随着绿色金融科技风口的涌现,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当如何发力?
刘建飞认为,针对当前市场痛点,金融科技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探索:一是协助制定相关绿色金融标准。例如,根据绿色识别标准的差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实时分析绿色项目的属性变化,进而调整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指导绿色资金的到位实施。二是缓解信息不对称。例如,可运用大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或运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信息隐匿、不可篡改的特点来解决资金穿透管理的问题。三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例如,各银行可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分析、对绿色金融市场进行总体性的掌握。金融科技公司擅长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能够帮助银行机构为顾客打造个性化、精准化的投融资方案,提升用户体验。
前述《报告》建议,金融科技企业要重点研发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供应链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区块链的信息可靠、可追溯等特点,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融资信息透明度。其次,金融科技公司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金融机构研发ESG风险识别与定价的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再者,金融科技公司要重点研发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产品和服务。
□记者 于晗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技术创新活力,为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
“要实现碳中和,未来四十年中国需要上百万亿元的绿色投资。”近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公开表示,未来的绿色金融业务,必须支持绿色小微、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建筑,要在计量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碳排放碳足迹的基础上开展。对这些主体、项目和产品进行绿色识别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来为绿色金融赋能。
补齐绿色金融科技短板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对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气候环境风险识别、流程管理与整合等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规范性、时效性、整合度、精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金融机构也对金融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如何实现如此大规模的金融资金的投放,需要绿色机构与金融科技发挥合力,以解决绿色金融投资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技术瓶颈和壁垒。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建飞指出,当前,我国对银行绿色信贷信息的披露要求,多为定性指标和笼统描述,缺少细化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规定,造成不同金融机构披露信息侧重点不同,数据结构存在差异,为绿色监管措施有效落地增加难度。
我国绿色金融评估能力与标准参差不齐。一方面,我国当前存在多口径的“绿色目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严重影响绿色金融从业人员对项目的认定执行和市场定价。同时,银行也缺乏环境风险敞口的数据积累以及灵敏度较高的风险分析工具。
银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绿色化,但目前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别仍然以绿色信贷为主,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虽然部分银行开始进行绿色存款等绿色零售业务的尝试,但是进展缓慢,绿色金融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30·60目标实现过程中,规避信贷资产的转型风险、实现绿色转型是金融机构的迫切需求。”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嘉龙认为,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可以有效增强银行的绿色识别及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业务管理降本增效,并通过绿色金融数据和ESG信息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转型模式。
绿色金融科技已得到广泛关注
从全球来看,借助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可追溯到201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当年年初发起了“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与规划”项目,首次对数字金融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探讨。
2016年,在中国倡导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二十国集团)峰会议题,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重要的全球共识。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列为三大研究议题之一 ,旨在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环境气候风险。所有这些努力都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挑战的融资需求,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今年初,清华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有60余家机构应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服务于绿色金融场景。这些机构包括金融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地区。
近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发布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中国市场上的41家以服务绿色金融为主业的金融科技公司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债券等业务领域。
从应用场景看,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覆盖ESG投融资、全国碳市场交易、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农业、小微企业等多个领域。从区域分布看,北京、上海两地绿色金融科技企业聚集效果显著。其中,北京企业数量16家,位列全国第一;上海企业注册资本金居全国第一,超13.4亿元人民币。
金融科技如何托举绿色市场
随着绿色金融科技风口的涌现,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当如何发力?
刘建飞认为,针对当前市场痛点,金融科技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探索:一是协助制定相关绿色金融标准。例如,根据绿色识别标准的差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实时分析绿色项目的属性变化,进而调整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指导绿色资金的到位实施。二是缓解信息不对称。例如,可运用大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或运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信息隐匿、不可篡改的特点来解决资金穿透管理的问题。三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例如,各银行可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分析、对绿色金融市场进行总体性的掌握。金融科技公司擅长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能够帮助银行机构为顾客打造个性化、精准化的投融资方案,提升用户体验。
前述《报告》建议,金融科技企业要重点研发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供应链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区块链的信息可靠、可追溯等特点,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融资信息透明度。其次,金融科技公司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金融机构研发ESG风险识别与定价的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再者,金融科技公司要重点研发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