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认知与能力:数字化成败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1-05-17 09:08:5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吴军

认知和能力,是数字化出发前的两只鞋子,没鞋穿走不远,更没有“快捷方式”,变革之痛一定会有。单是不计IT预算,财务花费将是千万乃至于亿级,时间成本至少两年,还不一定成功。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不由分说:做数字化,可能是找死。不做数字化,必定是等死。

近几年,互联网保险已从“模式创新”变为“保费渠道”,新媒体私域流量运营、三级火箭营销模式,每年催生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

起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是工具、效率、成本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变化下的生产力革命,要先解决数字化的认知和能力驱动。目前行业普遍认知不足,能力更是严重缺失,两者互为因果。

数字化是保险业的升级必选,却不是唯一选项。这意味着思维模式、赋能体系等生产要素全方位变革——甚至“革命”,将挑战决策者的阅历积淀、愿景和承受力。数字化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将这项工作甩给CIO(首席信息官),寄望数字化是万能仙丹、解决一切,是无法成功的。

数字化并不简单,开发系统、APP、作业线上化,是“器”这个层面的事情,还要有更高级的“道、法、术”三层变革,从看似玄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到公司战略、业务模式,再到执行层的流程、制规、架构和方法,都要围绕数字化“重做一遍”。

LIMRA调研显示:中国公司会员数字化布局“前轻后重”,涉及“获客、销售、产品培训”的营销前端数字化布局,远低于“计划书、出单、客服”中后端作业,多个公司甚至为零。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的海量线上流量,让行业营收不升反降,原因就是保险公司束手无策。大量传统线下销售高手玩不转线上,毕竟“线上—线下”场景完全不同,董事长CEO直播带货更是病急乱投医,某险企急寻“线上展业培训讲师”的开价令人咂舌……以上暴露险企数字化的漏洞:对消费者线上迁移的趋势、人群行为特征消费观念等差异失察,赋能体系数字化能力欠缺。更深层次源于企业自上而下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足且不自知,甚至抗拒,终致无能可赋。

互联网、数字化的价值认知,不仅是改善效率成本,更要上升到“消费民主”和“放大镜”两层。

“消费民主”让消费者快速成长,信息不对称被大幅消减,市场地位由弱转强,“管控思维”逐渐失效,“手机+视频”一夜之间摧毁品牌,原因之一是供给侧缺乏对互联网放大器效应的敬畏与认知,等发现“瞒不住了”为时已晚、陷入被动,终将倒逼供给侧端强化内控。

“放大镜”,意味着需要洞悉“端到端”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详细数据,否则无从评估、无法改善。互联网“精准营销、降本增效”的原因,只在于深究细节且有据可查、可用。

保险活动量管理已20多年,都知道重要,却没能做好,没人能回答“营销员究竟一日几访”这个基本问题,更遑论“准客户、活动种类、触频、效果、周期、能力短板”等过程影响因素和效能指标。销售管理停留于“抽鞭子、拍肩膀”,营销员能力短板成为黑洞,无法提升,配套的赋能体系无从下手,只能一刀切地“大晨会、整班培训”,人均产能无法提升,业绩增长不得不依赖于人力增长。

唯有将活动管理数字化,量化细分每个动作,构建数字化模型诊断个体短板,给予个性化辅导和培训,“个体赋能”才能落到实处,营销员才能真正成长,留在这个行业里,数字化飞轮才能转得起来。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传统个险“电子工作日志”并不能满足需求、改变现状。企业上下都得有“不做数字化,就没有活路”的危机感和深刻认知,全方位改造理念、文化、流程、组织架构等赋能模式,实现个性化培训辅导,才能逐步构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否则,随着端到端全数字化的互联网模式不断精进,替代个险将只是时间问题。

数字化赋能的基本逻辑,是构建“数据/信息—知识—能力”的闭环链条。没有数据的赋能只是缘木求鱼:培训流于旧知识的复读机,无法形成能力,个体成功者的经验分享也无法复制。

纵观“传统行业数字化”,成功者仅有两条路:要么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改造传统模式,提升单元效率效能;要么改弦更张,抛弃原有模式,走全新的路径。绝无中间路线可走。先认知、后能力,是数字化成败的胜负手。

数字化能力,不仅是系统、中台、APP、小程序的IT技术开发能力,更要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能力。先要纳入战略且有定力,给足钱和人事政策,设立横穿所有职能部门的“首席数字官(CDO)”,以构建新商业模式为导向,以快速反应为指标,实现流程、职能、平台再造,打破部门和数据壁垒。

认知和能力,是数字化出发前的两只鞋子,没鞋穿走不远,更没有“快捷方式”,变革之痛一定会有。单是不计IT预算,财务花费将是千万元乃至于亿元级,时间成本至少两年,还不一定成功。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不由分说:做数字化,可能是找死。不做数字化,必定是等死。

已有先知先觉者穿好鞋子轻快前行。你,作何选择?

(作者系靠谱保创始人)


认知与能力:数字化成败的关键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5-17

□吴军

认知和能力,是数字化出发前的两只鞋子,没鞋穿走不远,更没有“快捷方式”,变革之痛一定会有。单是不计IT预算,财务花费将是千万乃至于亿级,时间成本至少两年,还不一定成功。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不由分说:做数字化,可能是找死。不做数字化,必定是等死。

近几年,互联网保险已从“模式创新”变为“保费渠道”,新媒体私域流量运营、三级火箭营销模式,每年催生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

起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是工具、效率、成本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变化下的生产力革命,要先解决数字化的认知和能力驱动。目前行业普遍认知不足,能力更是严重缺失,两者互为因果。

数字化是保险业的升级必选,却不是唯一选项。这意味着思维模式、赋能体系等生产要素全方位变革——甚至“革命”,将挑战决策者的阅历积淀、愿景和承受力。数字化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将这项工作甩给CIO(首席信息官),寄望数字化是万能仙丹、解决一切,是无法成功的。

数字化并不简单,开发系统、APP、作业线上化,是“器”这个层面的事情,还要有更高级的“道、法、术”三层变革,从看似玄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到公司战略、业务模式,再到执行层的流程、制规、架构和方法,都要围绕数字化“重做一遍”。

LIMRA调研显示:中国公司会员数字化布局“前轻后重”,涉及“获客、销售、产品培训”的营销前端数字化布局,远低于“计划书、出单、客服”中后端作业,多个公司甚至为零。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的海量线上流量,让行业营收不升反降,原因就是保险公司束手无策。大量传统线下销售高手玩不转线上,毕竟“线上—线下”场景完全不同,董事长CEO直播带货更是病急乱投医,某险企急寻“线上展业培训讲师”的开价令人咂舌……以上暴露险企数字化的漏洞:对消费者线上迁移的趋势、人群行为特征消费观念等差异失察,赋能体系数字化能力欠缺。更深层次源于企业自上而下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足且不自知,甚至抗拒,终致无能可赋。

互联网、数字化的价值认知,不仅是改善效率成本,更要上升到“消费民主”和“放大镜”两层。

“消费民主”让消费者快速成长,信息不对称被大幅消减,市场地位由弱转强,“管控思维”逐渐失效,“手机+视频”一夜之间摧毁品牌,原因之一是供给侧缺乏对互联网放大器效应的敬畏与认知,等发现“瞒不住了”为时已晚、陷入被动,终将倒逼供给侧端强化内控。

“放大镜”,意味着需要洞悉“端到端”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详细数据,否则无从评估、无法改善。互联网“精准营销、降本增效”的原因,只在于深究细节且有据可查、可用。

保险活动量管理已20多年,都知道重要,却没能做好,没人能回答“营销员究竟一日几访”这个基本问题,更遑论“准客户、活动种类、触频、效果、周期、能力短板”等过程影响因素和效能指标。销售管理停留于“抽鞭子、拍肩膀”,营销员能力短板成为黑洞,无法提升,配套的赋能体系无从下手,只能一刀切地“大晨会、整班培训”,人均产能无法提升,业绩增长不得不依赖于人力增长。

唯有将活动管理数字化,量化细分每个动作,构建数字化模型诊断个体短板,给予个性化辅导和培训,“个体赋能”才能落到实处,营销员才能真正成长,留在这个行业里,数字化飞轮才能转得起来。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传统个险“电子工作日志”并不能满足需求、改变现状。企业上下都得有“不做数字化,就没有活路”的危机感和深刻认知,全方位改造理念、文化、流程、组织架构等赋能模式,实现个性化培训辅导,才能逐步构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否则,随着端到端全数字化的互联网模式不断精进,替代个险将只是时间问题。

数字化赋能的基本逻辑,是构建“数据/信息—知识—能力”的闭环链条。没有数据的赋能只是缘木求鱼:培训流于旧知识的复读机,无法形成能力,个体成功者的经验分享也无法复制。

纵观“传统行业数字化”,成功者仅有两条路:要么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改造传统模式,提升单元效率效能;要么改弦更张,抛弃原有模式,走全新的路径。绝无中间路线可走。先认知、后能力,是数字化成败的胜负手。

数字化能力,不仅是系统、中台、APP、小程序的IT技术开发能力,更要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能力。先要纳入战略且有定力,给足钱和人事政策,设立横穿所有职能部门的“首席数字官(CDO)”,以构建新商业模式为导向,以快速反应为指标,实现流程、职能、平台再造,打破部门和数据壁垒。

认知和能力,是数字化出发前的两只鞋子,没鞋穿走不远,更没有“快捷方式”,变革之痛一定会有。单是不计IT预算,财务花费将是千万元乃至于亿元级,时间成本至少两年,还不一定成功。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不由分说:做数字化,可能是找死。不做数字化,必定是等死。

已有先知先觉者穿好鞋子轻快前行。你,作何选择?

(作者系靠谱保创始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