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发布时间:2021-01-19 09:09: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晏晓樱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收集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稍作包装后开展诈骗,容易让普通大众防不胜防,亟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多加防范。

 

王梓/制图

案情回顾:

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骗贷

2020年5月28日中午时分,CD银行某支行个人消费贷款客户李某通过微信向CD银行反映他收到了一个自称CD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该致电人员可以直接叫出客户姓氏,并且知道该客户刚从CD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款8万元,说可以给他追加授信额度。客户不知真假,特意前来确认。

据CD银行客户经理进一步了解,该客户接到的手机号码归属地为外省,微信头像使用的图片是CD银行的LOGO标识,微信名为“CD银行个贷部客户经理”。由于CD银行无此部门,客户经理立即警觉这有可能是一起由于客户信息泄露引起的骗局,随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CD银行总行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立即安排人员兵分两路,一边查找该客户信息泄露的原因,一边安排专人假扮客户用微信与骗子聊天,获取骗子违法证据。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查出该骗子为一家小贷公司的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业绩,使用给安卓手机用户植入木马程序的方法调阅客户短信,获取客户信息,在CD银行网点楼上租用写字间,然后冒充CD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骗贷。

案例分析:

信息泄露让犯罪分子

有可乘之机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逐渐变成一种资源,在日常的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然后就很有可能被他人不法利用。此案中的骗子就是利用了安卓手机的安全漏洞,在客户手机中植入获取客户手机短信的木马程序,阅读到CD银行给客户发送的贷款审批通过告知短信后,冒充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骗贷。

概念普及:

诈骗分子喜欢什么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个人金融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信息、个人账户信息、个人信用信息、个人金融交易信息、衍生信息、以及金融机构在与个人建立业务关系过程中获取、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

消保建议: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个人信用保护意识,做好自己的安全卫士,以下是几个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的常用方法:

不轻易打开不明来源的链接、电子邮件以及附件;不随意填写个人资料;不扫描没有安全保障的二维码。

不轻易授权“免密支付”功能,若开通“免密支付”,要将手机设置为锁屏密码或手势、指纹解锁。同时设定月度限额或单次支付限额,一旦出现意外可避免损失扩大。

在正规官方渠道下载安装APP,认真阅读服务协议、用户隐私政策等说明,谨慎授权。定期使用安全软件对手机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对已经不使用的APP,应及时注销个人账户和数据。

不同网络平台的账号密码设置可添加一些大写英文字母或标点符号进行区分,切勿设置成一样的。

在公共场合连接WIFI时同商家确认好WIFI名称,对于没有密码的公共WIFI要谨慎使用,要尽可能使用手机自带的数据流量。

在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即发送方使用加密密钥,通过加密设备或算法,将信息加密后再发送出去。

(作者单位:成都银行西安分行)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1-19

□晏晓樱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收集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稍作包装后开展诈骗,容易让普通大众防不胜防,亟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多加防范。

 

王梓/制图

案情回顾:

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骗贷

2020年5月28日中午时分,CD银行某支行个人消费贷款客户李某通过微信向CD银行反映他收到了一个自称CD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该致电人员可以直接叫出客户姓氏,并且知道该客户刚从CD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款8万元,说可以给他追加授信额度。客户不知真假,特意前来确认。

据CD银行客户经理进一步了解,该客户接到的手机号码归属地为外省,微信头像使用的图片是CD银行的LOGO标识,微信名为“CD银行个贷部客户经理”。由于CD银行无此部门,客户经理立即警觉这有可能是一起由于客户信息泄露引起的骗局,随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CD银行总行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立即安排人员兵分两路,一边查找该客户信息泄露的原因,一边安排专人假扮客户用微信与骗子聊天,获取骗子违法证据。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查出该骗子为一家小贷公司的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业绩,使用给安卓手机用户植入木马程序的方法调阅客户短信,获取客户信息,在CD银行网点楼上租用写字间,然后冒充CD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骗贷。

案例分析:

信息泄露让犯罪分子

有可乘之机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逐渐变成一种资源,在日常的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然后就很有可能被他人不法利用。此案中的骗子就是利用了安卓手机的安全漏洞,在客户手机中植入获取客户手机短信的木马程序,阅读到CD银行给客户发送的贷款审批通过告知短信后,冒充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骗贷。

概念普及:

诈骗分子喜欢什么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个人金融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信息、个人账户信息、个人信用信息、个人金融交易信息、衍生信息、以及金融机构在与个人建立业务关系过程中获取、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

消保建议: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个人信用保护意识,做好自己的安全卫士,以下是几个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的常用方法:

不轻易打开不明来源的链接、电子邮件以及附件;不随意填写个人资料;不扫描没有安全保障的二维码。

不轻易授权“免密支付”功能,若开通“免密支付”,要将手机设置为锁屏密码或手势、指纹解锁。同时设定月度限额或单次支付限额,一旦出现意外可避免损失扩大。

在正规官方渠道下载安装APP,认真阅读服务协议、用户隐私政策等说明,谨慎授权。定期使用安全软件对手机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对已经不使用的APP,应及时注销个人账户和数据。

不同网络平台的账号密码设置可添加一些大写英文字母或标点符号进行区分,切勿设置成一样的。

在公共场合连接WIFI时同商家确认好WIFI名称,对于没有密码的公共WIFI要谨慎使用,要尽可能使用手机自带的数据流量。

在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即发送方使用加密密钥,通过加密设备或算法,将信息加密后再发送出去。

(作者单位:成都银行西安分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