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让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发布时间:2020-09-17 08:55:2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星 王立婷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智能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很多业务无须实体网点办理,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在此过程中,电信诈骗技术不断转型升级,某些犯罪分子对银行业务流程了如指掌,注重网络科技运用,手段隐蔽、高超。在下面这个案例中,诈骗团伙深谙消费者心理,诈骗过程“稳、准、狠”,资金划转“短、平、快”。面对这样“专业”的骗子,作为金融消费者,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

案情:遭遇电信诈骗,环环相扣,手法缜密

2019年4月11日,小Y接到自称是XX通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的来电,其声称一张以小Y身份证信息在A市办理的电话卡发送了一万二千多条中奖短信,涉嫌犯罪,让小Y尽快报警。小Y听后大吃一惊,自己近期并未去过A市,何以发生此事。电话又称,因事在A市发生的,便为小Y转接A市公安局电话。

电话接通后,一名声称是A市公安局干警的男性告诉小Y,有一张以其身份信息办理的银行卡疑似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还以严厉的口吻要求小Y必须配合调查行动,且严格保密,否则就认定小Y是主谋。小Y当即表示全力配合。于是,这名“公安”人员让小Y用QQ与其联系,通过QQ下发了将小Y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冻结执行令以及抓捕令,还禁止其与外界联系并时刻监视小Y,让其立刻购买一部新手机单独联系。

小Y一下班就立即照办并按要求安装了软件,在软件上输入了名下B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晚上十点多,小Y收到扣款短信,卡内资金30300元被转走。该“公安”人员称此笔款项是测试其是否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小Y表示会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希望洗刷嫌疑。次日早上8点多,该“公安”人员在QQ上联系小Y,告知已成立专案组,对其涉及非法集资犯罪事实,本应昨日晚上六点多实施逮捕,因考虑对其个人影响,经研究决定延迟逮捕。“公安”人员要求其必须全力配合警方调查,让小Y通过QQ做人脸识别录像。随后,小Y持有的B银行理财产品在网银上被提前转让,转让获得的本息20余万元又被转走。当天,小Y根据“公安”人员提示又办理了B银行信用卡万用金7万余元,也迅速被转走。终于,当“公安”人员问到小Y家庭其他资产时,小Y开始警觉,之后在QQ上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再按对方指令操作。下午五点,小Y的QQ号被对方删除。小Y这才反应过来,急忙报警,警方建议尽快对账户进行挂失。小Y立即致电B银行客服,却发现其查询密码已被更改,交易密码输错三次账户被锁,客服核实身份后予以了挂失,并解除相关快捷支付绑定,然而为时已晚。小Y懊悔不已,近十年积蓄,就这样被骗子“套路”了,还没能及时察觉,前期竟然深信不疑。目前,小Y被诈骗一案仍在侦察中。

案件剖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指纹、人脸识别等)、住址、电话号码等。

本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骗者把受害者的心理活动牢牢抓住。自称是公安民警,利用小Y害怕、慌乱的心理,诱使小Y上当而实施诈骗活动。类似这样的电信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与时俱进,从最初的“中奖”“消费”,发展到虚构“绑架勒索”、“非法集资”等,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等,千方百计编造各种谎言恐吓老百姓。二是行骗者对银行业务流程了如指掌。B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通过查询密码、交易密码、动态密码、甚至人脸识别技术等多重防控手段进行身份验证,也无法阻止客户泄露全部信息。行骗者能在受害者上当之初就迅速完成转款,说明对银行业务流程非常熟悉,还具有高超的科技水平,令人防不胜防。三是公安机关侦办难度大。这类案件往往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境作案,而收款账户通常是一些贪图小便宜而出租出借的账户,破案难度非常大。同时,此类犯罪涉及互联网、自助机具等多个渠道,加之近年来银行开户、销户、转账、取款手续便捷等优势,犯罪分子转移赃款迅速,证据固定难度大,追回赃款的线索少等因素,都加大了此类案件的侦办难度。

由此可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牢记个人信息防护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告知外人相关信息。本案中,小Y作为金融消费者,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未能及时识别诈骗套路,其在犯罪分子的诱导下,一步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配合犯罪分子进行了人脸识别,最后损失巨大。

风险提示:保护个人信息六不、三问、七习惯

多年以来,打击电信网络力度不断增大,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但相关案件仍然屡见不鲜。个人信息不慎泄露,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信息蜂拥而至,不胜其烦。犯罪分子可能还会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导致个人名誉受损,一时难以辨别。那么个人金融信息又该如何保护呢?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下小技巧要牢记:

六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三问: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养成七个好习惯:1.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2.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4.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5.开通账户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6.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专门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作者单位: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消保和服务管理办公室)


让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17

□王星 王立婷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智能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很多业务无须实体网点办理,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在此过程中,电信诈骗技术不断转型升级,某些犯罪分子对银行业务流程了如指掌,注重网络科技运用,手段隐蔽、高超。在下面这个案例中,诈骗团伙深谙消费者心理,诈骗过程“稳、准、狠”,资金划转“短、平、快”。面对这样“专业”的骗子,作为金融消费者,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

案情:遭遇电信诈骗,环环相扣,手法缜密

2019年4月11日,小Y接到自称是XX通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的来电,其声称一张以小Y身份证信息在A市办理的电话卡发送了一万二千多条中奖短信,涉嫌犯罪,让小Y尽快报警。小Y听后大吃一惊,自己近期并未去过A市,何以发生此事。电话又称,因事在A市发生的,便为小Y转接A市公安局电话。

电话接通后,一名声称是A市公安局干警的男性告诉小Y,有一张以其身份信息办理的银行卡疑似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还以严厉的口吻要求小Y必须配合调查行动,且严格保密,否则就认定小Y是主谋。小Y当即表示全力配合。于是,这名“公安”人员让小Y用QQ与其联系,通过QQ下发了将小Y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冻结执行令以及抓捕令,还禁止其与外界联系并时刻监视小Y,让其立刻购买一部新手机单独联系。

小Y一下班就立即照办并按要求安装了软件,在软件上输入了名下B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晚上十点多,小Y收到扣款短信,卡内资金30300元被转走。该“公安”人员称此笔款项是测试其是否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小Y表示会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希望洗刷嫌疑。次日早上8点多,该“公安”人员在QQ上联系小Y,告知已成立专案组,对其涉及非法集资犯罪事实,本应昨日晚上六点多实施逮捕,因考虑对其个人影响,经研究决定延迟逮捕。“公安”人员要求其必须全力配合警方调查,让小Y通过QQ做人脸识别录像。随后,小Y持有的B银行理财产品在网银上被提前转让,转让获得的本息20余万元又被转走。当天,小Y根据“公安”人员提示又办理了B银行信用卡万用金7万余元,也迅速被转走。终于,当“公安”人员问到小Y家庭其他资产时,小Y开始警觉,之后在QQ上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再按对方指令操作。下午五点,小Y的QQ号被对方删除。小Y这才反应过来,急忙报警,警方建议尽快对账户进行挂失。小Y立即致电B银行客服,却发现其查询密码已被更改,交易密码输错三次账户被锁,客服核实身份后予以了挂失,并解除相关快捷支付绑定,然而为时已晚。小Y懊悔不已,近十年积蓄,就这样被骗子“套路”了,还没能及时察觉,前期竟然深信不疑。目前,小Y被诈骗一案仍在侦察中。

案件剖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指纹、人脸识别等)、住址、电话号码等。

本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骗者把受害者的心理活动牢牢抓住。自称是公安民警,利用小Y害怕、慌乱的心理,诱使小Y上当而实施诈骗活动。类似这样的电信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与时俱进,从最初的“中奖”“消费”,发展到虚构“绑架勒索”、“非法集资”等,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等,千方百计编造各种谎言恐吓老百姓。二是行骗者对银行业务流程了如指掌。B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通过查询密码、交易密码、动态密码、甚至人脸识别技术等多重防控手段进行身份验证,也无法阻止客户泄露全部信息。行骗者能在受害者上当之初就迅速完成转款,说明对银行业务流程非常熟悉,还具有高超的科技水平,令人防不胜防。三是公安机关侦办难度大。这类案件往往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境作案,而收款账户通常是一些贪图小便宜而出租出借的账户,破案难度非常大。同时,此类犯罪涉及互联网、自助机具等多个渠道,加之近年来银行开户、销户、转账、取款手续便捷等优势,犯罪分子转移赃款迅速,证据固定难度大,追回赃款的线索少等因素,都加大了此类案件的侦办难度。

由此可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牢记个人信息防护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告知外人相关信息。本案中,小Y作为金融消费者,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未能及时识别诈骗套路,其在犯罪分子的诱导下,一步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配合犯罪分子进行了人脸识别,最后损失巨大。

风险提示:保护个人信息六不、三问、七习惯

多年以来,打击电信网络力度不断增大,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但相关案件仍然屡见不鲜。个人信息不慎泄露,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信息蜂拥而至,不胜其烦。犯罪分子可能还会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导致个人名誉受损,一时难以辨别。那么个人金融信息又该如何保护呢?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下小技巧要牢记:

六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三问: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养成七个好习惯:1.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2.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4.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5.开通账户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6.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专门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作者单位: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消保和服务管理办公室)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