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辉 杜亮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要防止互联网平台的垄断
《中国保险报》:很多保险公司都寄希望于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但是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您怎么看?
陈东辉:现在互联网在保险领域真正的巨大效力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原来搞互联网保险的初衷是降低交易成本,把中介环节省掉,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跟消费者见面,效率可以大幅提高,成本可以降低。然而实际上效率可能提高了,但成本反而上去了。例如航意险摆到某些渠道上卖,需要给渠道百分之八九十的手续费。一些互联网公司通过对平台巨大流量的控制和垄断来收取高价,反而变成网上渠道成本高于线下渠道。
监管部门已经看到这个问题,现在不断强调不能够通过对数据流量、客户平台的垄断,来提高保险的中间成本。在国外也有这个问题。国外倒不是收高价,而是保险公司不敢去碰一些垄断性的互联网平台,不敢去跟他们商量卖我的保险产品。因为它的这种控制力太强,直接变成新的垄断。这个趋势是不健康的,最终是会打破的。未来基础性的互联网平台必然是有公众属性和公益性的平台,而不能以流量变现作为平台的目标。基础性的互联网平台汇集的海量用户数据也应当成为公共资源,为多种服务行业所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这应当也是未来的趋势。
瑞再中国区总裁 陈东辉
用传统渠道的高成本做低端产品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保险报》:有人说,未来的保险需求一定是向线上迁移的,您怎么看?
陈东辉:我觉得未来产品的渠道一定会分化。高端的产品不会移到线上去,高保障、复杂型的保险产品会变成个人财务规划的一部分,会走线下渠道,会与银行的理财规划师,个人理财规划师结合,成为财富管理规划的一部分。而标准化产品会全部迁移到线上去,不需要中间环节,完全通过线上渠道就解决了。
如果卡在中间,用传统渠道的高成本模式做低端产品,那就是死路一条。现在,恰恰有很多保险公司就卡在中间,成本很高,渠道很传统,卖的产品也是不断地往低端靠,价格越打越低,产品的保障额度也越来越低。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对中国市场有长期的耐心、长期的信心
《中国保险报》:您如何看待全球和中国产险业当前的周期?
陈东辉:全球来看,产险业已经连续多年处于疲软状态了,由于资本过剩导致费率不足,可能有六到七年都处在疲软周期当中。历史上,产险是有承保周期的。几年费率疲软,大家亏得受不了了,一些资本就退出了,费率重新上升,进入到下一个硬周期。费率上去以后,更多的资本又被吸引进来,又开始打价格战,然后又疲软。那么过去的这些年,资本严重过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利率太低了,导致资金的成本过低,造成资本的泛滥。大家亏了钱,然后又出现了一些大的自然灾害,要是在正常情况之下,出现这么大的灾害,市场马上就硬起来了:资本消耗增多,费率又不足了,价格就提上去了。但实际上费率没有多少好转,说明资本太多了,大家都还能够扛得住。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资本过剩、费率过低,大家都没钱赚。这是全球产险目前的情况。
再说中国的情况。产险主要险种的费率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了,一些主要非车险种持续亏损,没有体现承保周期。车险的赔付率已经连续三、四年一直在百分之百左右徘徊了。百分之百的成本率说明保险没有体现出年度之间时间上的均衡,金融属性体现得不明显,很多经营主体的经营很困难。
但是我们对中国的产险市场有一个长期的耐心、长期的信心。因为总体上看,保险业的高速增长和不断成熟是一个非常确定的长期趋势,任何短期的困难和波动都不会改变这种长期趋势。
无人驾驶时代还很遥远,不用过度担心
《中国保险报》:现在都说“无人驾驶”时代要来了,传统车险将为责任险取代,这是否会对于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挑战?
陈东辉:我感觉真正的、全面的无人驾驶到来,不会那么快。中国这么大,这么幅员辽阔,这么复杂,很可能未来20、30年之内不会成为主流。所以从长远来讲,必须考虑到无人驾驶引起的车险产品形态出现根本变化的情况,国际保险行业已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在中国保险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浪潮中,我觉得这不会是一个主导因素。
无人驾驶虽然说起来挺激动人心的,但实际做起来,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道路的改造、交通法规的改造、政府民众意识的接受都是非常漫长的过程。特别像农村地区,像三四线城市,现在很多家庭购买第一辆车还没有几年,距离实现无人驾驶还有很多条件不具备。因此我不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我们的车险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滑,关键是怎么能够让中国的车险市场进一步成熟起来。
今天车险市场的艰难铺就未来之路
《中国保险报》:您如何看待目前车险市场的一些无序竞争问题?
陈东辉:车险市场虽然是一片红海,但是实际上成熟度一点都不高,许多保险公司缺少真正差异化、专业化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我认为车险业务中介化太严重,也就是说许多保险公司变成了给中介打工,价值链的赚钱环节都被中介控制了。很多客户都愿意到4S店去做服务、搞保险,用不着跟保险公司打交道了,出现了本末倒置。
车险行业现在是处于一个艰难的时间点。国外很多市场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很少有哪个市场能够幸免,必须要经历几年非常难受的阵痛去搞费率市场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综合成本率会上去,行业往往会亏损,有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会被淘汰。这是每一个车险市场化过程当中必须要走的路。
现在已经有个别外资公司已经主动退出车险市场了。如果目前的困难局面继续下去,会有更多理性的股东都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我这家产险公司再继续做车险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其实车险是蕴含价值的,巴菲特就是一个榜样
《中国保险报》:您如何看待未来车险市场的发展?
陈东辉:我对车险是有热情的。现在已经是整个行业面临的艰难时点了,监管会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市场化一定会推进,挺过去可能就往好的方向走了。现在退出实际上可能会是一个比较糟糕的决定。
我觉得中国的车险本身还是有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目前中国的车险市场、驾驶员人群、保单持有者都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车险出险率还有一个大幅度下降的空间。目前事故率太高了,以后会稳定到国外成熟车险市场的水平,这中间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我们的保费很高(跟我们所提供的保障比较起来),而保额很低。我感觉还存在很大的价格空间。未来,费率会降下去,中间成本——就是中介的成本——会出现大幅度的压缩,留出来的空间用来给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以前都是大家打价格战,拼手续费,简单地低水平竞争,未来差异化服务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虽然车险市场的规模不一定会高速增长,但是它内在的价值会逐渐体现出来。我一直坚信,车险做好了可以活得很好。巴菲特旗下的Geico,是美国最好的车险公司之一。在竞争那么激烈的美国市场,它每年都赚钱。Geico的一个观点是看我的现金流是不是永远没有成本的,如果我承保亏损了,亏几个点,现金流的成本就有几个点,只有承保盈利的时候才是无成本的现金流,才可以施展我的投资技巧,赚来的投资收益才是我的利润。因此这么多年Geico的综合成本率都是比较低的,从来不会超过百分之百。巴菲特每年股东大会都会表扬Geico的承保盈利。
国内保险业很多人想模仿巴菲特,其实很多问题没有琢磨透,过于简单化地理解巴菲特的模式了。都忽略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巴菲特只搞产险,不碰寿险,因为寿险天生有资本的成本,对投资会带来心理的压力,容易动作变形;第二就是做产险,一定是承保不能亏。承保赚的利润来投资没有任何的成本,没有附加条件,可以充分放松地去做长期价值投资,不需要考虑短期的回报。
企财险和责任险的繁荣需要漫长的历程
《中国保险报》:为什么现在国内企财险和责任险发展慢呢?
陈东辉:目前保险意识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社会的进步,保险越来越会成为一个基本的商业规则。比如在国外租房,房主和租户都会先买个保险;如果想开个餐馆,得先买保险,不然不敢发给你执照;开个歌厅、咖啡厅,必须要买公众责任险、火灾责任险;一个律师要去执业,得先买一个执业责任险,不然哪里敢接案子?
国外的责任险已经很普遍了,国内也必然达到同样的阶段。但是目前很多消费者看病保障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还顾不上很多责任和财产的保障。所以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车险,现在我们还处在一个产险的初级阶段,有一个未来高速增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