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辉
今天,险企面临着全新的命题:是做鱼塘还是做牧场?在鱼塘中,你抓到鱼就吃了,一次性地获取客户价值;在牧场中,你要将客户当成“奶牛”,变成用户,不断养大,让他自己“产奶”。BAT等互联网巨头全面挺进保险业让这个问题变得日益迫切。
BAT会颠覆传统保险吗? BAT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保险业的神经,无论从蚂蚁金服的车险分、保民公社,还是腾讯的微保。
BAT最强悍的地方是海量、高频互动的用户,其数亿高频用户粘接于此,创造了无法想象的场景化消费商机,给多个产业的巨头带来碾压效应,这是让险企所不安的。
强大的BAT的背后是用户思维,BAT无论进入哪个行业,都会出现高维的“用户思维”对低维度的“客户思维”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本质是高频对低频之争。许多抱残守缺的传统公司沦为管道,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保险业会是个例外吗?
今天的保险业,无论险企的规模多大,没有用户,你就是在二维世界里,将遭遇三维世界的无情攻击,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因为传统的客户竞争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瓶颈。“花钱做促销,却带来了低价爱好者。”“用海量营销员,得到大量客户,但是发现客单价很低,而且流失率高。”“依靠银行、4S店等中介渠道,但却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费用。”问题出在哪里?
长期以来,面对快速发展的保险市场格局,许多险企采用的是以广度为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促销投入、人海战术、强悍的渠道竞争、流量竞争、价格竞争,来不断获得新的保险客户。而相伴随的是高昂的费用,二次开发的乏力,客户粘度极低,流失率很高。形成了恶性循环:流失率越高,就投入越高的获客费用,结果带来了更粗放的增长模式,更高的客户流失率。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中小公司压力山大,形成大公司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
一些险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过多地依赖银行、4S店等中介渠道,几乎失去了与客户的连接,缺乏对客户需求温度的感知,变得钝化,失去了进化的能力。有的保险客户抱怨道:“只有投保和续保时,才能感受到保险公司的存在。”
巨大投入得到海量客户,却在短时间内快速流失,险企陷入了流量黑洞之中。
当然,也有一些领先的险企注意到客户的深度开发,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的直接沟通。“一个客户,九张保单”等实践时常涌现。但是传统保险作为一种低频交互的保障型产品,不可避免地让它与客户的连接停留在较弱的层面,与之伴随的是浅层次的客户价值挖掘,较低的客单价或者客均保单量。传统的客户竞争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心中只有客户,不知道有用户的,转型将是一条死路。”
在移动互联时代,所有险企都要经历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为之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并让其从容面对互联网巨头的侵袭。
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
“我认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企业重顾客,互联网企业重用户。”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事实上,今天,用户正逐渐取代客户,成为新一代企业的追求。
那么用户和客户有什么本质区别?客户是你和他发生买卖关系,交付商品或者服务后,联系就没有了。而用户呢?如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所言,“用户的特征是:不见得掏钱给你、经常性地使用你的服务和产品;直接和你连接、定期地跟你有交互,这些才是用户的条件。”
在传统商业时期,只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家,一个是客户。谁买了我的东西,谁就是我的客户。企业做的就是通过广告、宣传、推广,成功让客户购买你的东西。这是传统的经济游戏规则。
在互联网时代,规则变了。你把东西卖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户才刚刚开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每天都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才能后续一点点地开发其价值,赚更多的钱。在产业链中,如果你离用户越来越远,价值就会越来越小。运营商之于微信,银行之于支付宝,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用户时代是如何来临的?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催化下,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即时连接正逐渐成为现实,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到来。连接中涌现并流动着海量数据,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引擎驱动下,正转化为实时的洞察。
多年以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割裂的,在传统的渠道和分销驱动的业务模式下,他们的联系只有建立在商品买卖和售后服务的过程中。但是在今天,通过移动互联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随时连接,对之数据的实时把握与洞察,成为可能,我们进入了用户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用户服务链的拉长,以及对用户体验的不懈追求。
今天商业竞争的本质不仅仅是效率的竞争,更是以大数据为武器,在用户生活的不同场景,通过更多、更有粘度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以高频的服务链实现对用户时间的争夺,对用户的多点锚定,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如何把你的客户变成用户,把用户变成客户,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迷途的法则。所谓的免费经济、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都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
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互联网企业通过免费而极致体验的产品,抓住人们的痛点和高频需求,获得海量用户,然后凭借对用户数据流的解析和开发,发掘他们的各种需求,为之提供金融、游戏、广告等收费或免费服务,不断地向纵深挖掘他们的价值链,提升用户黏度。
小米、华为等硬件商通过高性价比的手机、电视等获得客户,然后通过其上的各种收费和免费应用,将客户转化为用户,进而构建基于用户的粉丝社群,构建参与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打法。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一些家电企业的产品支持厂商与客户的长期连接,为之提供提醒、监测、管理、调节和维修等服务,将之变为用户,然后再随机提供相应的生活用品销售和有偿服务。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一代汽车厂商改变了车厂和消费者的关系,每个买车的人都是它的用户。但特斯拉就是“手机”,它时刻把厂商和用户连接着,推出各种软件服务。
携程网曾经只是一个卖机票的网站,但是它现在则为用户提供包括旅游、酒店、签证、保险、购物、向导、出行管家、翻译助手等各种收费和免费服务,几乎所有与旅行、出差相关的服务,它都囊括在内,与用户实现了多点交互。
今天的建行App上不仅仅有理财、信用卡等金融服务,还有话费充值、生活缴费、景点门票、餐饮娱乐、教育与医疗服务。
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谁离用户越近,谁越有价值,因为消费者更多关心他们面前的平台,而更少地关心后面所整合与集成的服务。中国用户体验联盟副秘书长罗浩指出,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用户资产”和“数据资产”。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今天的企业经营中,那些拥有大量用户的企业,即便是亏损,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赢得上千亿的市值,这是对用户时代有力的证明。
险企的转变
“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进入,今天的险企不寻找与用户的连接点,用户就会越来越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被割裂的,其就会在价值链中后移。”一位资深互联网人士指出。
很多领先的险企已经认识到获取用户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频繁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和交易,用高频次的交易打败低频次的交易。
为此,它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承保、理赔、续保等基本服务环节与客户的低频交互,开始通过更多的,乃至是跨界的服务,来将客户变成高粘度的用户,纵深挖掘他们的价值链,更深入地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从保险到健康管理、基因检测、寿险、养老服务、理财服务、法律服务、医疗服务等等。它们在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通过外部合作,并购等方式,整合进更多的跨界服务。
平安产险的“平安好车主”应用为用户打造一站式的车生活,从简单的车险,到安全管家、车价评估、一键包办、保养服务等等,实现了与车主用户生活的强力渗透。
泰康在线通过免费的飞常保产品,获得了许多用户,然后抓住用户的痛点,尝试着通过多种手段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在泰康在线的微信公众号和APP中建立了一套“泰健康”评分系统,通过收集用户的各种互动行为数据,给予不同的评分,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泰健康”里有许多健康测验,每个测验里面有若干道题,主要是关于答题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答完后,就可以知道你的健康指数。让这些答题者惊喜的是,每到一定季节,泰康在线会根据其体质情况,推送健康资讯,也会推送一些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久隆财险依托母体公司三一集团所出售设备上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开发出物联网保险模式,并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将客户变成久隆财险的用户,形成了后续的从设备开工不足损失保险、设备延保、UBI保险等10余款创新性保险产品,实现了对于用户价值链的深入挖掘。
而友邦保险则推出了健康管理计划,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利用了行为经济学,支持、引导和鼓励个人改善健康状况,从而实现长期行为方式的改变。
在这个日益由软件,互联网主导的世界,如果将险企比作一个大的操作系统,那么它们面向用户的各种服务,就是插在这个操作系统上的各种应用,移动App、微信公众等则是这些应用的界面。没有用户思维,这些服务是时断时续,不成体系的,它们既无法形成用户运营与数据的闭环,也无法带来持续的价值转化。若反之,这些服务则是连续,系统的,它们为用户再次向客户转化搭建了一条便捷通路。
通过高频平台,与用户建立连接关系;不断积累并分析用户数据,把数据管理起来;利用数据更好地改进产品,服务,运营用户,让用户变成客户,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然后以口碑传播吸引来更多的用户,完成新一轮增长。这将构成险企未来增长的一个核心逻辑链。
对于险企而言,要从低频的承保等服务走向高频,唯有跨界,打造或者嵌入到跨界生态圈。为此,不少险企搭建了跨界生态系统,于是,我们看到了:泰康保险投资医院;众安保险正渗透到各个互联网生态场景;平安产险联合汽车维修商与各种服务商打造生态服务系统;人保金服也在开展跨界整合,把产品、场景、服务紧密结合,构建起创造客户价值的综合金融及综合生活服务生态圈。跨界生态与用户化趋势,相伴而来。
当然,很多中小公司不一定有用多样化服务来经营用户的能力。那么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揉碎了,嵌入到现有的高频平台和场景生态中,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虽然不能像平台那样,成为与用户的第一连接点,但是其借助平台场景,可以在平台与用户的互动中,在用户使用场景中,把自己变得更高频。
从“客户体验”到“用户体验”
“互联网保险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泰康在线总裁兼CEO王道南指出。近期,泰康在线与腾讯合作的微医保产品,覆盖100种重疾、不限社保、代约专家、专人服务、承诺续保、代垫付押金,将用户体验推到了极致。王道南指出,与腾讯的合作也是泰康在线学习用户体验运营的过程。他透露,泰康在线和微保的合作,从开始谈,到最后上线,谈了六七个月。这期间,对产品本身、对用户体验、对客户服务,泰康在线面临的是不断地被“挑战”,“产品条款改了46次,页面改了N次,每一次修改都要经历二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客户群的体验。客户体验好不好都会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这样的指标有33项,举个例子,比如客服电话接通时间,原来是6秒,最后优化下来是要3秒接通。”
险企要实现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建立用户驱动的运营模式,就必须将用户体验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在客户经济时代,险企只要满足客户在产品性价比方面的需求,满足其保障与服务需求,就可以活得很好。但在用户经济时代,不仅仅要关注客户的功能性需求,还要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其在与企业一切接触点上的感受。例如,理赔而言,不仅要赔,还要快捷,方便,例如产品,不仅要性价比高,条款还要简单易懂。客户要满意,而用户则更要爽。
长期以来,一些险企致力于打造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人为地提升了行业壁垒,它们借口保险业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一些精算师的精英意识,让其产品和服务脱离客户。
产品臃肿,条款复杂,服务迟缓而繁琐。所谓的“好产品”、“好服务”更是一种自说自话。
虽然到今天,许多险企开始慢慢弯下腰来,学会了把消费者当客户,努力满足其在功能和服务上的需求,但这远远不够。互联网凭借的则是“用户至上”的杀手锏,它所追求的是无下限,超预期的用户服务,互联网人士对用户的感觉的追求几乎没有边界,从产品到服务,到一切接触点,从视角到听觉,到心理感受。“用户至上”的要义,跟“以客户为中心”有着本质不同。险企要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一定要建立起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观念与能力。
当然,对于一些领先的险企,正在向用户思维进化。它们的移动App平台、微信等与客户的交互逐渐向便捷化、易用性发展,产品和服务也正走向简单化、透明化、碎片化、场景化、高性价比与解决方案化。今天,中国太保产险的报价服务已经实现了秒级响应,面对车险客户,实现了全程代办。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与保障水平,当复杂的、功能叠加、昂贵的寿险产品大行其道时,互联网保险定制平台悟空保则选择了与保险公司一起,推出简单的,高性价比寿险产品。友邦中国前两年启动了‘易计划’,将从销售前到销售中,到销售后所有的客户流程全部都理了一遍,把整个流程的关键接触点全部列出,然后去看所有接触点上的痛点是否可以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险企有天然的优势
“毕竟保险服务的频度无法比拟互联网服务,险企可以拥有自己的用户群吗?”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用户时代,险企其实具有天然的优势。
天然的用户入口
“保险可以成为强大的用户入口,这一点不亚于某些互联网入口。”一位保险业学者说。
保险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前端是海量用户,后端是匹配的各种服务。保险一旦与更广阔的生态相互连接,就可以成为撬动更多资源,更多服务的工具,也会成为对用户具有强大吸力的入口。“我们的路径是通过场景保险了解用户,也让用户了解众安保险,然后才有生态化和定制化的保险。包括将场景后端的其他生态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闭环的服务。比如在健康险领域,我们会去帮用户连接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如后续诊疗服务中的二次诊疗、专家预约、术后康复等。” 众安保险总经理助理王敏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泰康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的这种作用,打造聚焦用户的从从摇篮到天堂的寿险服务。泰康的全生命产业链中,有养老社区、康复医院、健康管理等贯穿客户生命周期的各种服务,而最前端的则是保险产品,当客户买了相应的保险产品后,就成为了泰康的用户,可以享受到贯穿后端的一系列服务。
天然的风险服务职能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理。”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说。风险管理服务才是保险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意味着与客户的长期连接,交互与多种服务。从这方面来谈,没有用户的险企是没有未来的。比如平安金管家的服务中有针对平安客户的健康管理服务,这减少了客户疾病与死亡风险,降低了赔付率;与此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海量用户。而对于这些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了平安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服务能力。
随着价格,流量竞争的白热化,深度挖掘用户价值链成为险企的下一波机会。对于险企而言,谁拥有用户,谁能够经营好用户,谁将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