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安华农险:决然的市场化之路

发布时间:2016-12-26 08:29:14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我们想成为一家更加市场化的保险公司”

□记者 张爽

“今年是我自2013年上任以来,经历的最艰难的一年。”这是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华农险”)总裁张剑峰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自然灾害频发,资金运用收益下降,市场成本上升,作为一家中型财险公司,安华农险的艰难确在情理之中。

但促使张剑峰发出这般感慨的关键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市场主体增加带来的农险市场竞争加剧。其实,大部分背靠地方资源的农险公司都不像安华农险有这般强烈的危机感。所以,今天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这家2004年成立的农业保险公司“自找的”。


安华农业保险总裁 张剑峰

一条“自寻烦恼”的发展路

和大部分农险公司不同,安华农险的注册地虽然在吉林省长春市,但其主要管理团队已经在几年前迁移至北京。用一个并不十分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家刚好经历了一个生肖轮回的公司,大本营设在东北,而指挥中枢则落在了首都。

“我们还是想成为一家更加市场化的保险公司。”安华农险总裁张剑峰如是解释这样的策略布局。

这有些超越常理。如果一直在注册地做一家“安静”的农险公司,很多政策性农险业务便有机会近水楼台;一旦选择做了“北漂”,就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劈波斩浪,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选择了创新,去市场上拼刺,但安华农险一路走来,却是跌跌撞撞。2013年,安华农险通过自己的产品研发,率先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获得了广泛关注,“发改委多次到我们这调研,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回忆起当时的风光,张剑峰依然自豪。

但很快,受到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个保险产品遇到逆选择的难题,猪肉便宜时,养殖户的购买意愿虽然高,但赔付率也高;猪肉涨价了,赔付率虽然降低了,可投保意愿也随之下降。今年4月,该险种的保费收入同比大约下降了55%。

其实,最让安华农险担心是逐渐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已经在保险行业摸爬近30年的张剑峰用“初级阶段的节点”来形容当下的农业保险市场,试点仍在进行,种种利好消息却引得各方力量趋之若鹜,使得行业处在极其变动的状态。“今年我们能做的业务,明年就很难判断。”张剑峰说,“在这种情况下,零增长也是增长,起码说明在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份额没有掉。”

“市场化”就是要找到市场的痛点

今年8月,经过了5个月的研究,安华农险的多宝鱼产品责任险开发完成,每年保费5万元,最高赔偿限额1000万元。最特殊的地方在于:这款保险目前只有一个客户——辽宁省葫芦岛市一家养殖合作社。

为什么在经营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安华农险仍愿意投入几倍于保费收入的资金来量身定制保险产品?张剑峰给出的答案是,既然要做一家市场化的农险公司,就必须学会找到市场的痛点,不仅要看这个市场现在的需求是什么,更要预期未来的需求。

张剑峰说,农业保险从2007年发展到现在,仍然处在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扩大的只是补贴范围和品种,保障力度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其制度设计就是保障物化成本投入,不至于使农户今年受灾,明年没钱投入生产。

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为农业生产风险兜底的同时,并没有为农业保险刷出太多的存在感,特别是对一些经过土地流转、进行集约化生产的种养大户来说,更是如此。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农村保险保障论坛上,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村支书就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现在的一些农业保险,对农民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保了险可能有一点好处,但没有问题也不大。比如水稻绝产,补偿在200-300元,连生产成本的1/3都难以覆盖。

“这就说明现在的农业保险保障程度没有随着需求的变化而提升,所以对很多农民来说,不是特别解渴。”张剑峰说。

向大宗农作物进军

针对市场保险保障不足的问题,安华农险将痛点进一步聚焦到了主要农作物上。

这是有着时代背景考虑的。2007年,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设立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随后这项政策又扩展到其它粮食作物。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截止 2015 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 2.06 亿吨,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在中国,是全球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国家。

今年4月,实施了长达9年的临时收储政策被宣布取消,下一步很可能会聚焦到小麦、稻谷。行政手段的取消是希望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回归价格反映供需的正轨,但是由此而产生的新的风险敞口就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了新机遇。

“本身就保障不足,再加上即将面临的市场风险,现在只能保障基础成本的农业保险就更不够用了。”张剑峰说,未来的农业保险,特别是大宗农作物的保险一定会是保产量、保收入的。

国际上早有印证。1996年美国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开始试点运行,截至2014年,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在全部政府支持保险项目中,保单比例达到77%,保费规模比例达到80%以上,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农业保险项目。

今年年初,由安华农险开发的玉米产量保险开始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试点实施,该产品与政策性的玉米成本保险相配合,为农户在遭受巨灾以致面临绝收风险时提供保险保障。按照吉林省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将农作物80%(含)以上损失确定为绝收,从而启动保险赔付。而玉米产量保险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0%,因为根据测算,当年玉米产量只要达到标准产量的40%,农民的收入就能偿还生产所需的贷款本金,这样一来,农户受保障的程度就大大提升。

张剑峰说,产量保险可以被看作是收入保险的过渡阶段,当我们能更准确地将产量作为赔付标准之后,距离实现保障农民收入,让农业保险更加“解渴”就不远了。

也因此,安华农险是又向前了一步。前段时间,安华农险的大豆收入保险在吉林省敦化市开出了第一张保单,共承保大豆种植面积14505亩,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障额度共计665万余元。让安华农险念念不忘的收入保险终成现实。与旨在保障生产风险,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大豆产量下降的成本保险不同,收入保险既保自然风险又保市场风险,用于补偿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大豆产量波动和市场因素造成的大豆价格波动带来的农户总收入减少的损失。

两个产品,两个试点,却着实让安华农险感受到农业保险每向前走一步所要经受的挑战。“像玉米产量保险,我们的产品团队研究了很久,三年前这一产品就成型了,但是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直到今年才被推向市场。”说到这,张剑峰有些无奈。

其实,他所说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还是保费问题。根据相关政策,2015年,吉林省玉米成本保险费率为10%,而此次试点的玉米产量保险保险费率仅为2.02%,但是由于没有财政补贴,农民对能够大规模提高保障水平的产量保险并不买账。

契机来源于中粮信托在公主岭市开展的“吉林玉米种植供应链农事综合服务一体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计划中,中粮信托对农业合作社贷款提出了一项要求,要求合作社寻求商业保险解决方案,保证不会因巨灾造成损失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这才最终促成了玉米产量保险的落地,几家参与该信托计划的合作社也顺利获得了中粮信托的贷款支持。

用张剑峰的话说,要不是赶上中粮信托的计划,玉米产量保险就只能被一直束之高阁,“其实我们很多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只能被动地等待时机。”

尽管如此,安华农险的创新还是得到了认可。2016年6月,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获批立项,安华农险的吉林省“玉米+期货/期权”试点项目便为其中之一,获得了130万元的补贴资金。

张剑峰说,国家每年给农业保险补贴几百亿元,农业直补上千亿元,为什么农民还是对保障程度不满意?这是需要农业保险公司思考的问题。“现在政府表现出让市场解决的趋势,农险公司应该抓住。对于安华来说,更应该抓住。”张剑峰特意强调了一下,意味深长。

市场化——创新为驱动力

“如果安华农险想成为一家专业化、市场化的农险公司,就不能和同业比规模,要比创新能力”。今年2月份,农业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召开了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座谈会。在会场上,张剑峰感受到了两部委对农业保险的重视。会议结束后,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创新对于中小险企的重要性。

为此,在张剑峰的主导下,即使今年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还是设立了安华产品创新基金。此前只是在产品部门做预算的时候会给一个特别的投入,现在成立专门的基金,目的就是在公司内培养创新基因和机制。

事实上,安华农险对于农业保险创新的执着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早在2011年,安华农险就被中国民用航空局授予了中国第一张民用无人机特许飞行证书,从而获得了利用无人机航拍测绘查勘的飞行资格,“这标志中国农业保险经营进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历史时期。”为了使无人机技术更适合农业勘察的需求,安华农险成立了专业的工程技术研究所。自2012年开始,安华保险各基层公司就已经大规模应用无人机进行标的检验或灾害查勘工作,彻底改变了通过地面人工定损的方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定损结果误差。此后几年,安华农险将无人机技术不断升级,先后推出四款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无人机机型。

前面提到的安华农险首创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尽管遭遇了一些问题,但安华农险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继续尝试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2.0版、3.0版,目前正在计划4.0版,所采取的方法从延长承保周期,到引入动态费率模型,尝试浮动费率,不一而足。

在令许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的养殖险领域,安华农险也进行了创新尝试。“养殖业保险必须精准到个体上,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就会出现大做大赔,小做小赔,不做不赔的局面。”张剑峰说。

所以安华农险开始在风险精准管理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探索,2016年,安华农险与一家数据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BES养殖眼远程作业系统和BARP养殖险智能风控系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给养殖户安装智能监控设备,保险公司能够24小时掌握养殖场猪舍情况,并实时通过视频查勘定损。这样一来,“鱼目混珠”、“偷梁换柱”等养殖险赔付难题得到了大大缓解。

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这也是让张剑峰颇为骄傲的地方,从筹建之日即加入安华的他说,公司从创立之初就特别重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还设立了安华农业保险学院。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农业保险人才,而是‘农险+’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保险+期货’的项目,做产品设计的要既懂农险,又懂期货市场知识。而从几年前起,我们已经酝酿这类保险产品,并开始积累相关的人才。”张剑峰说,“要在市场中竞争,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张剑峰说,既然安华农险选择了走市场化的道路,就意味着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依靠。所以,只能去尝试,去打拼,否则将难有立足之地。不过,“市场化”并不是要逞匹夫之勇,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我们是希望利用有限的条件,通过一些更先进、更专业的手段,让农民所获的保障程度更高,实惠更多,在此过程中为这个行业创造一些可能。”他说。

2017年,安华农险的注册资本金将会大幅提升。在这条市场化的农业保险路上,安华农险正艰难并坚定地探索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