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结构与种类相对较为复杂。在进行保险消费时,消费者需要有基本的保险观念,明确自身所需的保障,在避免误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规划。
作为转嫁和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保险已成为许多金融消费者常用的工具之一。不过,在制订家庭保障规划以及进行保险消费的过程中,也有部分消费者对投保规划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有时可能会导致核心保障的缺失,甚至引发后续出险时不必要的误会及损失。在进行保险消费时,消费者需要有基本的保险观念,明确自身真正所需的保障,继而在避免误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规划。
误区一:我有社保,就不需要商业险了吧?
社会保险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社会医疗保险一般仅按一定比例赔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余的将全部由个人承担。商业保险的好处是补充社会保险的不足。保险消费者可以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量力购买商业保险,以确保在真的发生重大保险事故时不至于因社保的保障程度不够而使自己和家庭陷入财务危机。
误区二:孩子的保险保障要完备,家长身强力壮无所谓?
“一切为了孩子”,是当前国内家庭的普遍观念。但事实上,以家庭为单位投保时,最先考虑的,应当是在这个家庭中经济责任最重的人。三口之家买保险,正确的投保观念应该是:先保大人、再保小孩。要综合家庭收入结构(是否是稳定持续收入)、负债情况(有无房贷、车贷等)、单位福利等综合情况,以意外险、重疾险作为最先考虑的产品。如果没有太多家庭负债,最需考虑的就是当重大疾病影响收入能力时,治疗疾病及收入中断的损失,建议可将保额设定至家庭年收入的5倍以上为宜。
误区三:保单保额多多益善?
保险产品可并非“多多益善”,保单能否“叠加”赔偿,这还得看具体的险种来定。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险种投保是有限额的,即使重复投保也并不能获得重复理赔。比如说,根据我国保监会为了防止道德逆选择规定,对于被保险人不满10周岁的,保额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对于被保险人已满10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为了多一份保障,在多家保险公司重复投保或过多投保,超额部分依旧无法获得理赔。还有一些医疗费用补偿型保险,无论消费者在多家保险公司购买的产品保额是多少,其理赔额度都不得超过实际发生的费用总额。这两大类产品即使重复投保多份,也无法突破限额理赔,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消费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咨询,合理搭配。
误区四:保险合同太长像天书,只要告诉我付多少保费就好?
保险合同的条款通常较为详细冗长,不少投保者常常会因为嫌麻烦,而在未详细阅读保单和保险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认可签名,这可能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在决定投保之前,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在保险营销员的指导下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以了解将要购买的保险产品的具体保险责任范围、免责条款等。同时也要履行好自身情况的如实告知义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五: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罗嗦麻烦,配合起来太麻烦?
根据保监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对购买了一年期及以上产品的客户在犹豫期15天内进行电话回访。记者作为广大消费者中的一员,也做过下意识挂掉保险公司电话的事情,不过如果是保险公司回访电话,一定千万不要挂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话回访是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投保人来说,电话回访时可帮助核对保险条款内容,如发现被销售误导,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保险,可根据电话提示在犹豫期(即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20天内)进行退保,本金不受任何损害。如果不能理解保单条款,可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切勿不懂装懂,盲目回答“清楚”、“知道”、“明白”。
误区六:保单放好万事大吉?
由于保险产品期限通常较长,许多保险消费者购买保险后往往将保单束之高阁,久而久之,甚至忘记了已购保单的保险责任,以至于重复购买同类型保单,或者没有及时调整保额。对自己保单的这种不清不楚,可能直接影响到保单的效力、理赔、以及保单收益等一系列保险权益,建议按年进行保单“体检”。根据家庭总体收入情况,从基础信息、保障范围、保障额度、保障权益四方面入手,以便充分了解自己的保险权益,并根据家庭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保险方案。一般来说,在收入和家庭状况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保单保额不需要做很大调整;而当收入较大增加、家中添丁时,则都应适当提高保障额度,特别是要确保保额能够体现家庭支柱的生命价值和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