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于璐巍:我的第三份工作

发布时间:2015-12-14 09:11:40    作者:高嵩 宫伟瑶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十年中资,十年外资,这位苏黎世中国的新掌门人有何绝活?

□记者 高嵩 宫伟瑶

“一直在路上。”提起履新的这大半年,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黎世中国”)总经理于璐巍用这五个字来形容,低调中又难掩前行的斗志。

今年47岁的于璐巍是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第一批本土高管之一,在目前行业内的高管中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少壮派。

今年3月,于璐巍正式履新苏黎世中国,任董事、总经理,成为苏黎世中国的新掌舵人。

在赴任苏黎世中国之前,于璐巍曾先后就职于国内最大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和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财险公司——美亚财险。十年中资,十年外资;中资期间,五年国内,五年伦敦,加起来二十年的从业经历,这让于璐巍既熟悉国内本土市场的业态,也掌握国际保险巨头的先进理念。

经历中西合璧

二十多岁研究生毕业到人保财险,是于璐巍职业生涯的起点。这份工作带给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专业的保险素养和面向全国市场的视野,用于璐巍自己的话说是“打了好底子”。后来他被外派到伦敦工作,在这期间,于璐巍身处全球保险中心,和劳合社等国际保险巨头多有接触,从而建立了他的全球视野。此后在美亚财险的 13年,于璐巍亲历全球性保险企业在中国的成长。

谈起这次身份的转换,于璐巍坦言,“苏黎世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中国市场的认真投入和长期策略,以及在中国拥有一支优秀的‘核心管理团队’。”当然,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来说,从此前负责北京市场,到现在负责中国市场,能够站到更高、更广阔的职业平台,也是吸引于璐巍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第三份工作往往是做的最长的工作,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工作。”于璐巍笑称,“苏黎世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我肩负了更大的责任。“

苏黎世的中国路

仅2015年一年,瑞士苏黎世保险集团全球CEO就三次到访中国。这家总部在瑞士的百年保险老店,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之一。1993年,苏黎世保险便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代表处,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代表机构的欧洲大陆保险公司。

此后,苏黎世保险在中国市场的耕耘步伐稳健而坚实。

2006年5月,苏黎世获得财险营业执照,成为第一家在北京设立财险分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

2013年4月,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获保监会批准改建为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完成“分转子”的过程。苏黎世中国正式成为苏黎世保险公司的在华全资子公司。

和很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财险公司一样,苏黎世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将国际优势逐步本土化的过程。

于璐巍表示,苏黎世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为FDI(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并开设分支机构)提供服务,这也是外资财产险公司在国内发展的常规做法;第二个阶段是从最近五年开始,苏黎世中国开始为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境外提供保险服务。

“目前,在公司的整个业务板块中,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和服务本土客户的业务占比已经各占半壁江山。”于璐巍说。这其实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和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但在本土风生水起,发展迅速,甚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要面临与国内迥异的社会、经济环境,面临更多新的经营挑战和对风险管理的需求。

而苏黎世保险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140多年的保险经验和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正好可以服务于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它在超过两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机构和服务伙伴,懂得当地法律、法规和核保经验。

“本土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更像是二次创造。”于璐巍说,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早已成为苏黎世保险的基因。

提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于璐巍表示,苏黎世中国将继续在具有优势的特定领域精耕细作。这些领域包括:责任险,主要为出口北美等国际市场的产品提供产品责任保障,为海外工程项目提供责任风险保障;金融类风险,主要为企业海外上市等提供保障;为跨境的大型工程提供建安工能源险和大型设备的运输险。

“项目越复杂,对技术上要求越高,我们越喜欢,因为这样越能发挥苏黎世全球承保的优势。”于璐巍说,上述三个领域是苏黎世中国着力发展并立志领先的市场,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于璐巍表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的动力至少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一个来自外部机遇,即市场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对于外资保险公司,从自身需求来看,外资大多拥有丰富的全球经验,目前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最大的规模也就十几个亿,相对于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发展的内动力很强。而中国市场外生动力则更为明显,保险需求日益增强,监管环境逐步改善。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的保险市场之一,前景广阔。

做好外资的三因素

作为在外资公司工作多年的本土高管,于璐巍对于外资保险机构如何在中国市场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

“外资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于璐巍说,比如外资机构在中国的机构网点数量不足。“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有足够广、足够强的服务网络,但实际上,目前所有外资公司的机构网点数量加在一起也不过七八十个。从这个角度说,外资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当然,中国保险市场也是一个竞争相对比较充分的市场,外资公司也要同样面临同样的竞争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以占财产险市场7成的车险为例,尽管交强险已经在3年前向外资放开,但中国车险市场的竞争态势下,外资保险公司并不具有明显优势。某些涉足车险的外资公司在经历了重重苦难后,正在检讨,甚至已经全线退出这一规模巨大,但是竞争激烈的市场。

于璐巍认为,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核心管理团队;二是如何把全球优势转化为本土优势;三是清晰的市场定位。

“借用一句经典电影对白: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核心管理团队,即人才因素,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于璐巍说。苏黎世很早就通过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政府的合作,出资成立了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和苏黎世国际航运与金融研究发展中心,对中国企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进行保险人才培养和储备,同时从理论上对保险服务进行支持。

对于外资保险机构高管团队的建设上,他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集团总部直接派高管到中国,组成核心管理团队;第二阶段是从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派高管到中国;第三阶段是直接选用中国当地的高管,即本土化高管。“现在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对核心管理团队的建设更多是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于璐巍说。

“如果核心管理层频繁更换,这会对政策连续性、知识的储存和经验推广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挑战,‘换手如换刀’。比如三年一个任期,熟悉团队,熟悉市场,至少要一年半载,离三年任期也就剩一年半载。保持核心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非常重要。”于璐巍补充道。

第二个要素是如何将全球优势转化为本土优势。这个转化过程绝非简单的移植和复制。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把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优势、理念和经验进行解构后,再重新塑造的过程。成功与否,唯一的标志就是转化成果被中国市场接受的程度。

于璐巍认为,在三个因素中,清晰的市场定位同样十分关键。

他说,苏黎世中国的市场定位围绕三方面:一是支持苏黎世全球客户在中国投资,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业务增长、人员增长等提供保障服务;二是在责任险、金融风险、大型设备货运险以及建安工能源险等特定细分市场精耕细作;三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之后,更多商机显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是苏黎世中国未来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将可能主要面临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不当会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造成危害。“我们正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风险特征,我们发现这一地区的风险具有高发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全球政治风险地图上,中国很多对外投资都处于高风险区域。根据2012年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前二十的国家(地区)中,五分之一都属于全球高风险国家。”于璐巍说。

事实上,服务中国“走出去”的保险市场潜力已经被保险业所关注。谈及与同业的关系,于璐巍说他看到更多的是合作,尤其是中、外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中资对本土客户的了解,利用外资已经建立的全球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于璐巍说。

这一代保险人是幸运的,生逢其时。于璐巍认为,中国保险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市场同时又处在深刻的变革中。“我们保险人在这条路上,探索永无止境。”于璐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