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企业年金管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发布时间:2014-08-05 09:30:38    作者:张绍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在现行政策下,作为企业年金的所有管理机构,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管,除非是依托主业、附加年金,或者年金与团体保险业务协同发展,否则指望从亏本到实现赢利,还有待时日。目前,只有从国家政策、企业关系、综合保障、市场营销、个性服务等多角度进发,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态环境,立足长远,企业年金机构方可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从亏本到赢利有待时日

人社部《2013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6.61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56.29万人,积累基金6034.71亿元,实际运作资产5783.6亿元。无论从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政策配套,还是参保人数、基金的积累规模,以及业务运营与投资管理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及我国养老保障需要相比,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未能承担起养老“第二支柱”的期望。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现状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即:政策定位高,是国家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决策层次高,对建立年金的企业而言,资金规模大、政策监管严,且涉及每个职工长期切身利益,所以,在选择管理机构上往往由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经过长期、慎重研究、公开招标才能决定;服务要求高,从国家监管部门到企业领导及普通职工,都对企业年金有很高的服务要求,而且由于制度设计的复杂,致使管理机构间也需要较高水平的协作与服务。

但是,在前述的“三高”之下,为企业年金服务的各家机构所收取的管理收费却较低。按照目前规定,现行受托、账管、投管、托管等四项管理费合计仅5‰左右,以企业年金的复杂管理服务,收费远低于其他类似的金融服务与投资管理的水平。企业年金实施十年,积累基金规模超过6000亿元,看似庞大,而实际管理费仅为30亿元左右的水平,分摊到几十家管理机构,投入产出相比,实在不敢恭维。这些年来,各管理机构各展其能,明争暗抢,但确确实实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过七、八年的蜕变,当年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而设立的五家养老险公司,发展至今,已大不相同。

平安养老,具有企业年金管理全部三项资格,率先实现了企业年金与法人团体保险业务与机构的整合,到2013年,平安养老已持续三年总体赢利,且利润额逐年提高。与平安养老的集中略有不同,泰康养老尽管也将团险与企业年金的前端销售整合,但后端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仍由泰康资产负责,基于团体保险业务与企业年金管理的共同贡献,泰康养老也已持续三年赢利。太平养老是进入企业年金市场较早的机构之一,但近年来似乎后劲不足,到2013年底为止,太平养老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已较上年明显减少。

以上三家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尽管名称仍为养老保险公司,但实质上是法人业务寿险公司。

长江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主要是上海市原社保转移而来——“衔玉而生”,基础好、管理细,且近年来在企业年金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与优化。据称,到2014年一季度,长江养老已实现经营性赢利,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年金业务盈利的养老金管理机构。作为年金市场最大的受托管理机构,国寿养老到2013年底仍只经营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障管理等信托型业务,既没有像平安、太平、泰康那样将年金与团体保险整合,也没有像长江和平安那样扩展资产管理领域,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还在努力探索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

至于其他银行与基金系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尽管拥有企业年金资格多少不同,但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以年金为主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年金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尤其是像工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机构,本身综合实力与市场地位都很高大上,其对企业年金市场的影响力也不一般。尽管其占企业年金管理市场的份额很大,但年金业务在其主体的影响却很小,其对企业年金管理的定位与期望也与前述五家养老险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华泰保险、安邦保险、新华保险等已或正在设立养老险公司,后续将会进入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市场,如何定位与发展,前五家养老险公司的经历与现状,当为前车之鉴。

可以说,以过去十年的发展来推算,在现行政策下,作为企业年金的所有管理机构,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管,除非是依托主业、附加年金,或者年金与团体保险业务协同发展,实现“1+1>2”的效果,否则指望经过亏本血拼积累到足以实现赢利的年金管理规模,还真有待时日。这就是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真实格局与管理机构的现状。

“养老帝国”市场容量巨大

目前我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人,只有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体的2056万人;而依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2012年底仅国有控股企业在岗职工就有3914.39万人,即还有近半数的国有企业职工未加入企业年金。

《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0049万人。理论上,这些人都有参加年金的需要与条件,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空间。相比之下,就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年金仅是刚刚起步。

企业年金或者扩展为养老保险,是个巨大的市场,用“养老帝国”来形容也不为过。毕竟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这一过程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每个人都须做养老的准备,用最可靠的方式积累养老钱,是不可回避的唯一选择。基于此,作为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在理论上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养老金是涉及国家、社会、千家万户的养命钱,这决定了养老金管理机构一定不可能从其对养老金的管理与服务中直接获取超额利润——即企业年金的管理费率不可能像其他金融资产管理业务那样高,企业年金管理只能是作为一种经营客户资源、服务社会民生的平台,这又是养老金服务区别于其他基金管理行业的本质特点,不可忽视。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境”

笔者认为,尽管企业年金或养老保险具有极大的空间,在现行制度下,任何机构单靠企业年金管理服务,都不太可能实现金融企业应有的赢利,只能依托自身主业优势,寻找合适目标市场,错位竞争,综合经营。从国家政策、企业关系、综合保障、市场营销、个性服务等多角度进发,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态环境,立足长远,方可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市场营销综合化。重视年金管理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整合,目前市场上以平安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为代表的养老保险公司,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银行,以及其他综合经营各类投资管理业务的基金管理公司,无不是通过协作系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综合化营销而发展的。

客户服务贴身化。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大资管时代,为各类企业与个人客户提供贴身化的服务,将是吸引客户,留存客户的重要方式。基于企业年金、养老保障、资产管理的服务需求,不可能指望通过传统的个人或门店等模式提供服务,而需更多地依靠各种网络技术,提供贴身客户的双向互联、自助互动的管理与服务,以统一平台、提高效率、优化体验,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受托账管一体化。作为年金的内部运营管理,应推进受托与账管的一体化发展,从制度设计与经济杠杆上提升受托人的地位与作用,做实受托管理,理顺信托与委托关系,提升受托人对年金资产投资管理的专业地位,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控制风险、提升专业。今年上半年以来,企业年金市场拓展中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新现象,就是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银行系机构,一反过去的做法,甚至不惜放弃托管(因为按照制度规定,受托、托管不能为同一机构)来争受托,而在获得受托后,一般都会依托银行强大的账户管理系统,推进受托、账管一体化。

投资管理产品化。养老金产品化的后端集合,是成功养老金管理的通行模式,通过打造管理透明、运营规范、规模巨大的养老金产品,可以改变目前多组合、小规模的分散投资管理模式,增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透明度与稳定性,提升整个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业绩与服务水平。自去年人社部23号、24号文扩展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及设立养老金产品以来,博实基金、平安养老、长江养老、泰康资产、国寿养老等机构已经迅速反应,目前在人社部报备的养老金产品已逾40余款已初成规模,部分公司养老金产品已积累相当规模。同时,今年上半年以来,已有部分具有资产管理资格的机构,将自主发行的基础设施债权等资管产品与养老金产品以及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串联起来,带着对客户有吸引力的、有明确预期收益的投资产品去参加客户的投资管理人投标或争取企业的投资管理资金份额——“挖好坑等萝卜,而不是提着萝卜苗找土地”,从而大大增强投资管理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