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企业年金管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发布时间:2014-08-05 09:30:38    作者:张绍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养老帝国”市场容量巨大

目前我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人,只有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体的2056万人;而依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2012年底仅国有控股企业在岗职工就有3914.39万人,即还有近半数的国有企业职工未加入企业年金。

《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0049万人。理论上,这些人都有参加年金的需要与条件,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空间。相比之下,就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年金仅是刚刚起步。

企业年金或者扩展为养老保险,是个巨大的市场,用“养老帝国”来形容也不为过。毕竟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这一过程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每个人都须做养老的准备,用最可靠的方式积累养老钱,是不可回避的唯一选择。基于此,作为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在理论上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养老金是涉及国家、社会、千家万户的养命钱,这决定了养老金管理机构一定不可能从其对养老金的管理与服务中直接获取超额利润——即企业年金的管理费率不可能像其他金融资产管理业务那样高,企业年金管理只能是作为一种经营客户资源、服务社会民生的平台,这又是养老金服务区别于其他基金管理行业的本质特点,不可忽视。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境”

笔者认为,尽管企业年金或养老保险具有极大的空间,在现行制度下,任何机构单靠企业年金管理服务,都不太可能实现金融企业应有的赢利,只能依托自身主业优势,寻找合适目标市场,错位竞争,综合经营。从国家政策、企业关系、综合保障、市场营销、个性服务等多角度进发,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态环境,立足长远,方可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市场营销综合化。重视年金管理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整合,目前市场上以平安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为代表的养老保险公司,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银行,以及其他综合经营各类投资管理业务的基金管理公司,无不是通过协作系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综合化营销而发展的。

客户服务贴身化。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大资管时代,为各类企业与个人客户提供贴身化的服务,将是吸引客户,留存客户的重要方式。基于企业年金、养老保障、资产管理的服务需求,不可能指望通过传统的个人或门店等模式提供服务,而需更多地依靠各种网络技术,提供贴身客户的双向互联、自助互动的管理与服务,以统一平台、提高效率、优化体验,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受托账管一体化。作为年金的内部运营管理,应推进受托与账管的一体化发展,从制度设计与经济杠杆上提升受托人的地位与作用,做实受托管理,理顺信托与委托关系,提升受托人对年金资产投资管理的专业地位,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控制风险、提升专业。今年上半年以来,企业年金市场拓展中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新现象,就是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银行系机构,一反过去的做法,甚至不惜放弃托管(因为按照制度规定,受托、托管不能为同一机构)来争受托,而在获得受托后,一般都会依托银行强大的账户管理系统,推进受托、账管一体化。

投资管理产品化。养老金产品化的后端集合,是成功养老金管理的通行模式,通过打造管理透明、运营规范、规模巨大的养老金产品,可以改变目前多组合、小规模的分散投资管理模式,增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透明度与稳定性,提升整个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业绩与服务水平。自去年人社部23号、24号文扩展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及设立养老金产品以来,博实基金、平安养老、长江养老、泰康资产、国寿养老等机构已经迅速反应,目前在人社部报备的养老金产品已逾40余款已初成规模,部分公司养老金产品已积累相当规模。同时,今年上半年以来,已有部分具有资产管理资格的机构,将自主发行的基础设施债权等资管产品与养老金产品以及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串联起来,带着对客户有吸引力的、有明确预期收益的投资产品去参加客户的投资管理人投标或争取企业的投资管理资金份额——“挖好坑等萝卜,而不是提着萝卜苗找土地”,从而大大增强投资管理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